鑑定者側寫:@galanhsnu

This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from iNaturalist blog (original post).

這是第13次每月(或將近每個月)報導《愛自然》上面厲害的鑑定者系列。最近愛自然臺灣加入國際成員網路,所以我們覺得應該要來報導一下臺灣最頂尖的鑑定者。

雖然謝佳倫(@galanhsnu)在臺北這個大都市長大,能夠時常出外探索自然都要感謝他的父母在週末帶他出門健行。年少之時,他喜愛觀察昆蟲,但在國中的時候看到由郭城孟博士撰寫、黃崑謀先生繪圖的《蕨類入門》第一版(再版的書籍連結)後,「當看到各式各樣蕨類(當然也有石松類植物)錯綜複雜的葉子形態時,我整個非常驚訝且深深被吸引了」。從這本書開始,我的興趣逐漸延伸到所有類群的植物,不單是只有蕨類,也包含了開花植物...「我相信如果人們可以仔細觀察特定類群植物的話,永遠都能找到新世界。」

在植物上的興趣後來引導他現在進入中央研究院(臺灣)生物多樣性中心鍾國芳博士的實驗室並擔任研究助理。目前的研究計畫包含探討小檗科植物(Berberidaceae)的系統分類學、藉由構樹(Broussonetia papyrifera)來探究南島語族的遷徙、報春苣苔(Primulina, 苦苣苔科)、秋海棠屬(Begonia)還有龍膽屬(Gentiana)的原質體(plastome)演化等。

2018 年,佳倫在從南非旅程回來後和《愛自然》邂逅。「南非多樣化的植物相真的太精采了,但對新來者而言也很令人疑惑」,他解釋道。然後他搜尋好望角植物相時發現了《愛自然》。在四處看過網站後,我很快了解到《愛自然》不是只有南非或西方的國家,而是一個全球分享所有世界角落生物觀察的平台。此時,我也非常興奮我找到一些臺灣的觀察紀錄和使用者,而我的朋友林政道博士(@mutolisp)是臺灣《愛自然》主要的推廣者和策展人。

現在我很頻繁使用《愛自然》來學習關於我不知道植物的知識,透過分類群頁面,我能夠取得分類階層、分布範圍、物候和照片等非常詳細的資訊。透過世界各地大眾持續的貢獻,還有仔細地鑑定觀察紀錄資料,我相信《愛自然》可以成為全世界所有類群生物最強大和資訊豐富的資料庫。它同時也是各種生物多樣性研究上寶貴的公眾科學資料來源。我很開心我找到一個如此激勵人心的場所!

自從在近四年半他加入《愛自然》候,佳倫僅在臺灣就鑑定了 22.2 萬筆可證實的植物觀察紀錄,讓他成為最頂尖的鑑定者。他一直尋找從臺灣新上傳的觀察紀錄(植物且沒有任何鑑定的),而且也透過科級的篩選來鑑定既有的「需要鑑定」觀察紀錄。有時候他也會確認「研究等級」的觀察紀錄看是否需要更正的,但沒有在現有研究等級觀察紀錄上新增同意的鑑定。「此外」,他說,「我強迫我自己在幫別人鑑定時總是輸入學名。藉由這個方式,我可以逐漸記更多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的學名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植物學訓練方式。」

當我問他為什麼如此熱衷在《愛自然》上鑑定觀察紀錄時,佳倫如此解釋:

「我對於任何不知道或之前從未看過的(臺灣的)植物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。如果第一眼我無法講出那個植物的名字,我將會非常努力去查找。當我接近答案時,我能得到非常巨大的成就感。所以我很享受花時間在鑑定、查找和閱讀關於如何鑑定各式各樣植物的資訊」

「我真的很感謝《愛自然》,它是一個累積生物多樣性資料的平台,也是全世界自然愛好者互相交流和分享知識的地方。因此我希望能貢獻自己的能力來提昇《愛自然》觀察紀錄的品質。我有時候需要從《愛自然》取得資料時也能從此獲益,而且我需要確認這些紀錄是正確的,並為後續的分析做好準備。

《愛自然》對我而言是個很棒的地方來持續練習和吸收不同分類群的新知識。自從我在 2018 開始使用《愛自然》後,我學到非常多東西,而且透過幫其他人鑑定與和其他使用者或專家溝通之下,也增進許多我對植物鑑定技巧。舉例來說,我從 @guido_mathieu 身上獲得很多新的椒草屬(Peperomia)分類知識和鑑定技巧、從 @nathantaylor 學到大戟屬(Euphorbia)地錦草類(Chamaesyce)、從 @jeanphilippeb 學到決明屬(Senna)、從 @chris971 學到芭蕉屬(Musa),以及從許多臺灣使用者和專家身上學到各種臺灣植物的知識,還有更多有待列出的....

在回顧和鑑定植物時,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—就如同我遇到許多舊朋友和新朋友一樣。

由使用者 mutolisp mutolisp2022年10月04日 13:48 所貼文

評論

感謝galanhsnu大大協助鑑定!

發佈由 pseudoshuigeeee 超過 1 年 前

新增評論

登入註冊 添加評論